
從後照鏡到托特包:讀《刻意歸零》的思維翻轉
《刻意歸零》是本關於創意、行銷的書,我看完以後覺得收穫滿滿,因為書裡不是用理論,而是一個個實例來告訴你關於創意的想法。
書裡有80個例子,首先吸引我的注意的是第12篇,講的是後照鏡的發明,一百多年前賽車是沒有後照鏡的,取而代之的是每台車都是兩人座,副駕除了是維修技師外,也負責告知駕駛其他車輛的位置。
但有名賽車手叫雷.哈隆,他聲稱自己的賽車不會有問題,所以不需要技師,而且他發明了第一個後照鏡,如此一來他就可以知道其他賽車的位置,其他車手也只好接受。
當時的賽道非常顛簸,雷因為車上只坐了一個人,所以輪胎磨損很慢,相較於第二名換了14次輪胎,他總共才換了4次,最後遙遙領先其他人獲得冠軍。
在他退休以後坦承,其實當時賽道顛簸他根本無法從後照鏡看到其他車,但他必須假裝自己看得到,否則其他車手會以安全名義提出抗議。
換句話說,這個後照鏡的功用並不是看起來這樣,而是為了打破規則用的,這本書裡面許多例子都說明了打破框架、別讓規則侷限自己,對於創意的重要性。
例如1950年代時,有個聰明的商人想出了一套關於品酒與杯子的說明,像是紅酒的杯口要寬一點,白酒則要細長一點。
這其實不完全是事實,不過酒杯的銷量卻因此成長了好幾倍,當大家在忙著從顧客的需求優化改良時,這個商人直接創造了新的需求。
有一篇則說到1970年代有三起飛機意外,起因都是顯示起落架鎖定的指示燈沒有按計畫亮起,機組人員窮盡一切方法都找不到問題在哪,結果沒有人在注意飛行高度、燃料計等重要的儀表,飛機因此失事。
可能大家都以為這些最重要的事會有人盯著,但實際上就是沒有,三起事件細節不同,但深層的原因卻如出一轍。
更巧合的事,這三起事件的起落架都鎖定在它該在的位置上,起落架沒有壞掉,只不過該亮起來的那顆燈泡壞了而已——當時沒人想到這個可能性。
這本書裡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例子,在在說明了我們人的思維存在著盲點,適時讓自己歸零,去除掉專業或既有的習慣視角,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。
其中我最喜歡的例子當屬這個:
當我們知道世界每年使用一兆個塑膠袋,而這些袋子需要1000年才能被分解,而且回收率不到1%時,肯定會認為減量勢在必行,可以重複使用的袋子例如托特包是個可行的解方。
但因為製造過程的用水、排碳與污染,英國就曾有研究過,要比一次使用的塑膠袋更「環保」,紙袋的話得重複使用7次,可回收的塑膠材料則需使用26次,而兼具時尚與環保的托特包,則需使用327次才能比塑膠袋更環保。
到底誰會使用一個托特包327次?在那之前可能早就破損不堪,或被更漂亮的圖案給汰換掉了。
這就是我們思維的盲點,如果你對這類的故事有興趣,或想讓自己的思維更廣角,很推薦這本《刻意歸零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