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最棒的一年》:突破限制性信念,打造目標人生的實用指南
你是否常常定下目標卻難以持續,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目標呢?《最棒的一年》可能是你的解答之書,如果你想養成好習慣或找到貫徹的目標,這本書我認為是必讀。
這本書的前半段類似《原子習慣》,書裡會教你如果把大目標切分成小目標,並持續執行的秘訣,但這本書另一個重點是「信念」。
舉個例子,在1980年代前,滑板選手並不認為人類可以做到540度以上的轉體,所以當滑板好手麥克.吉爾做出來時,人們還命名為「麥克轉體」。
但當這個「限制型信念」被打破後,很快人人都練會了麥克轉體,慢慢有人做出720度轉體動作,而當2012年時年僅12歲的舒爾做出1080度轉體時,他在接受採訪時是這麼跟記者說的:
「這是我做過最困難的動作——不過比想像中容易。」
我們總是習慣把事情想得太困難,但往往嘗試就是最困難的一步。
書中建議我們要辨認出「限制性思維」的陷阱,而它有四個特徵可供辨認:
1.非黑即白:以為沒做到完美就是失敗。
2.個人化:因為偶發的負面事件而責怪自己。
3.小題大做:即使只有一點點證據,我們也常往最壞的方向思考。
4.普遍化:將一次失敗的經驗,當成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。
首先我們要先破除這些限制性思維,接下來就是要找到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式,書中建議了一些像是把大目標切成小目標、目標要可以具體衡量等等,這部分在許多書都有提過,礙於篇幅這裡就不提了。
不過我認為這本書對於幫助讀者達到目標寫得更加全面,因為書裡針對許多人失敗的原因提出了很好的解方。
我們計畫失敗常常是因為習慣太難養成,而書裡建議設定一些「觸發條件」。
例如作者說他會設定辦公室的燈在六點時自動熄滅,以達成六點工不工作的目標。
他會在利用程式設定,在「靜心時間」關閉手機與電腦所有不相干的應用程式。
戶頭設定定期定額扣款,以達成固定儲蓄的目標。
這些只是初期的觸發條件,有的自己就能運作得很好,但也有的會受到許多外部干擾。
像是你想在六點下班,但許多的電話或電子郵件卻會在5:50收到。
如果你要維持習慣,就得減少讓你找藉口的機會,所以作者會在五點半前完成最後一次收信,並在5點45時把電話設為語音信箱。
養成習慣的秘訣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執行,當你發現原來五點半後不收信來也不會怎麼樣,才會驚覺自己一直受「限制性信念」所困。
當你養成了一個習慣後,給這個習慣找個目標,例如你希望在一個月內達到什麼程度、一季達成到什麼程度,如果達成了要記得慶祝,沒達成就找出問題來持續優化這個觸發條件。
總之,如果你已經受夠自己現在的生活,不妨看看《最棒的一年》,相信可以給你許多啟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