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耐不會讓痛苦過去,長期投資要追求無痛理財

閱讀時間: 少於 1 分鐘

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耐心等待,有人問股神巴菲特,為什麼你的投資方式這麼容易,卻沒有人學你這做而變有錢呢,巴菲特的回答是:「因為沒有人想慢慢變有錢」

但很多人在一開始就是立定志向要慢慢變有錢的,大多數人不是想今天歐印明天退休,而是準備20年或30年後的退休,也就是說大家都想要,至少是不排斥慢慢變有錢吧。

那到底是什麼造成「知道」與「行動」的差別呢,,為什麼總是在一開始覺得這樣行得通,但後來卻放棄,造成了「沒有人想慢慢變有錢」的現象呢?

我認為其中的關鍵就在於「痛苦」,一個好的投資計畫最大的敵人就是痛苦,我們要找出會讓我們痛苦的原因,才能讓我們的投資計畫走得更順遂。

什麼情況下我們會痛苦?最明顯就是帳面損失很多的時候,去年相信大家都看過帳面負30%、40%的狀態,每天看著帳戶裡的損益,說不痛苦是騙人的。

不過這種情況下,有些人會選擇賣出,長痛不如短痛,另一些人則會持續持有,後者就是相信股票終究會漲回來,有些是因為樂觀的心態,也有些是源於知識的判斷。

知識可以補足天性的悲觀,因為縱觀股票的歷史,甚至生產力的原理,我們都有理由相信,股市是真會終究會漲回來的,而這可以幫你度過股票崩盤的時刻。

另一個「痛苦」時刻是FOMO(Fear of missing out),如果錯過了漲幅,心理肯定會很不好受,前面講到崩盤時賣掉股票的例子,很可能在大漲時也會錯過,雙重打擊啊。

很多人一開始是要存股或指數投資,但就是在大跌時受不了出場,上漲時又跟不上車,結果股價比自己最初買時還要貴,索性就不買了,甚至轉做短期交易想等股價回來,有點矛盾的心態。

你一定發現了,FOMO與大跌時的痛苦常常是成對出現的,因為就是市場在大漲大跌時,人的情緒會加倍的起伏,最簡單的,在大跌時忍住,通常之後也不會FOMO。

定期定額是個好方法,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了,最後再提供一個方法:不要全進全出,要有資產配置的概念。

舉例來說,在大跌時你實在受不了了,看著自己資產一直蒸發,總覺得非做點什麼不可,那你可以賣出一點點,例如持股100%降到90%,然後再耐心觀察一兩個月,讓你的情緒回復,如果不行,或許再賣出10%。

這種方法可以避免在情緒波動最大時下重大決定,真的要下就下一點點,給自己一些緩衝空間。

從這裡延伸想法,你還可以讓自己的資產分為核心部位與衛星部位,核心可能是80%、90%的部位,也可能是你基於退休規劃算出來的比例,總之你設定這部分是不能動的,可以放在指數ETF讓報酬比較穩定。

要動就動衛星部位,這裡可能是你自己挑選的股票、短期的投資標的,甚至是有加槓桿的ETF,總之就是你想做的投資方式,藉由與核心部位的比較,你可以驗證你的想法到底有沒有效益。

這也是消除另一種痛苦的方式,有些人全指數化投資他受不了,感覺像被關在教室的國中生,空有一身想法但沒辦法付諸實行,這時讓他去打打工,體會一下錢有多難賺,回來會更認真唸書。

當然也可能直接創業成功變大老闆,那也是不虧,這方式就是讓你在保底的狀態下嘗試看看,兼顧理論與實際的折衷。

「痛苦」是投資的大敵,長期投資不能一味忍痛,因為痛苦會隨著資產規模同步放大,視而不見不代表不會爆炸,找出痛點並加以處理,建立自己的無痛理財才是解決之道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6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