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致富的特權》——為什麼只提央行的「過」?因為「功」已經重複提了20年了

閱讀時間: 少於 1 分鐘

《致富的特權》是在兩年前出版的,旋即造成了轟動,還讓央行罕見發稿澄清書裡的說法。

其實從這個動作就知道這本書其實有打到痛點,因為這本書的作者不是省油的燈:三個臺大經濟學教授,一個是前央行理事,另外兩個則是現任央行理事(現在還是),再加上一個長年跑央行線的記者。

所以光看這陣容就知道,就算書裡寫的不完全是事實,至少也不會是空穴來風了。

《致富的特權》我在兩年前就看完了,當時就覺得嘆為觀止,而這次再提起這本書,是因為這期的 #歐陽Talk書秀 正是介紹這本。

這本書不容易,相信很少非投資向的讀書會會導讀這本書,而這場又再次令我嘆為觀止。

原因倒不是書的內容,書的內容我已經看過了。而是歐陽老師竟然可以用這麼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講,相信昨天在場的讀書會同學,就算沒有完全懂,至少已經在心中埋下一顆種子。

現在我也想為大家種一顆種子,一顆政策思辨的種子。

其實一般人對央行的印象都很模糊,因為我們會去臺銀、土銀、郵局等等一般銀行存錢、貸款,但央行的業務跟我們看似完全沒有關係,所以雖然這個名字常常聽到,一般人倒也不在意央行在做什麼。

五年前提到央行,大部分人一定會想到彭淮南。不一定知道司法院長是誰,但央行總裁倒是朗朗上口。

這也沒什麼不對,央行的重要性可比司法院高多了,只是一般人不知道把我們跟央行連在一起的是什麼東西而已。

最主要就是「貨幣政策」。

比較對匯率有了解的,會知道台幣有個楊柳理論,或叫阻升不阻貶。就是指台幣兌美元匯率,每當要降下來(也就是台幣升值)時,就會有股神秘力量拉上去,最後就形成一根根下引線,看起來就像楊柳樹一樣好不美麗。

對出口來講這是提升競爭力的好方法,賣東西以美元計價,我就可以換回更多的台幣。但對一般人來說可就沒那麼好了,最直接的影響就是「購買力」

簡單來說,Iphone一支美國賣1,000美金,換算台幣就是3萬元,但如果匯率只有1:20呢,那就剩2萬元了,22k本來買不起的就變買得起了。

手機、電視、汽車,更別說出國旅遊了,如果我們手上的台幣更值錢一些,生活是不是可以比現在好過很多。

這些都是隱形的匯率稅,你平常沒有感覺,所以央行也就樂於在匯率這個地方吃你豆腐。

當然匯率政策也幫助了台灣的出口,尤其是科技業的發展,我想我們得持平而論,這兩者的功過是不是可以相抵呢?

問題就在於功大家都知道了,彭總裁成了14A總裁,台灣經濟成長也繳出亮眼成績單。

而過呢,很少有人發現我們被課了匯率稅,大家只是心中覺得奇怪,都說經濟每年成長,為什麼我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?

大家對這本《致富的特權》的印象,通常是指控了央行、指控了14A總裁,但這本書重點倒不是指控,正如書裡的序言寫的:

「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大家在討論相關政策時能夠有所參考,也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臺灣貨幣與匯率政策思辨的起點。」

當在意貨幣政策的人變多了,政策的好壞才有討論的空間;當大家意識到自己被課稅了,才能討論這稅課得值不值得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657